环球财经网

环球财经网

评论丨广交会见证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

21财经 7667

评论丨广交会见证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 ...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线下展于5月5日在广州闭幕,到会境外采购商人数和现场意向出口成交等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在全球贸易遭受美国滥施关税冲击时,本届广交会各项数据仍然保持稳定增长,不仅体现了我国贸易巨大的韧性,种种因素也表明,我国正在成为贸易强国。

新老采购商踊跃参会,到会人数大幅增长。数据显示,新兴市场仍是广交会最大客源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增长17.4%,占比达64.9%。金砖国家采购商人数增长24.1%,RCEP成员国采购商人数增长6.9%。欧美采购商仍然增长了3.4%。头部跨国采购企业达376家,创历史新高。现场意向出口成交254.4亿美元,增长3%。这是一届远超预期的成功的广交会。

广交会客商来源比例与增速,也反映了我国整体出口的大致情况,即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规模和增速不断增长,是拉动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

事实上,近20年来,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全球化,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2002年~2022年,发展中国家GDP全球占比从19.8%升至40.4%,出口全球占比从29.7%升至45.1%,进口全球占比从26.9%升至40.4%。

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主要是全球化以及中国发展的溢出效应带动。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刺激了全球大宗产品、原材料等持续需求,向发展中国家输入发展动力。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帮助共建国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并促进各国互通互联,为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实惠好用的设备与产品赋能新兴市场国家,能源、通讯、机械等中国设备的可获得性为各国发展奠定工业基础。新兴市场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印度、巴西、印尼等人口较多的国家在全球经济规模排名中逐渐靠前。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一员,发展后产生的溢出效应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发展起来后对中国中间品、消费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形成了相互促进和成就的共同发展。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潜力大,各种商品渗透率低,为中国企业出口和出海提供了空间。事实上,中国汽车、手机等优势品牌产品主要在新兴市场国家拓展版图,比如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靠的不完全是欧美或日韩等发达国家市场,而是新兴国家市场。

中国企业深刻体会到这种结构性变化,目前是美国市场更多依赖中国供应链,而不仅是中国出口依赖美国市场。这种结构转化给中国企业增加了底气,并且由于新兴市场需求仍在高速增长,也为企业提供了继续发展的空间。

从广交会各国客商与参展企业看来,中国制造拥有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当前,中国已然处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的中心位置,并通过创新成为欧美高端产业的主要竞争者。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国家,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以及各个产业都处于快速追赶的赛道,形成了一个体系性的强大的发展惯性,并被不断涌现的技术创新所加速,产生了飞轮效应,在极短时间里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

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优势,在于国内需求的规模效应与市场竞争推动技术加速迭代。其他国家没有足够的国内需求规模与完整的产业体系支撑,也就缺乏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技术创新速度较慢,给了中国企业追赶与超越的机会。

竞争加速了技术革命,改变了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国在某些先导产业居于领先地位,比如光伏、电池等绿色技术,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促进了智能化发展,智能化又赋能了传统产业,新技术持续向其他行业溢出,从模仿、跟随到逐渐引领世界。广交会上的机器人与各类智能产品吸引了大批客商体验,中国先进制造的种子已经埋在他们心里。

广交会展现了中国制造业从“规模驱动”向“技术驱动”的深刻转型,引领性的创新技术与系统性的供应链优势,意味着中国已是不可或缺、也不可撼动的供应方。

广交会上,中国参展企业的底气还在于,国际市场离不开中国制造,国际贸易也越来越多地接受人民币交易,这将为中国企业锁定和开拓更多的国际市场,并增加中国企业的定价权,巩固中国制造业的全球枢纽地位。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经济体在中国出口份额的占比越来越高,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与中国供应链产业链紧密合作、吸引大量中国投资的东盟地区目前是使用人民币最多的地区。

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多年来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东盟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量59036.7亿元,同比增长20.2%,2024年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长35%,保持着高速增长。今年第一季度,中马跨境人民币业务同比增长27%,中柬跨境人民币业务同比增长45%。

据参展商反映,不仅东盟国家欢迎人民币,非洲、南美等地区客户也开始接受人民币交易。美国试图通过所谓“对等关税”消灭本国贸易逆差的做法,已经动摇了美元的国际信用,并令各国出口商开始选择更加稳定的交易伙伴,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人民币交易。

近年来,人民币被更广泛地接受为国际支付和结算货币。在货物贸易中跨境收付金额占比逐年攀升。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包括投融资)结算比例达到54.3%,交易额高达7249亿美元,超越美元的41.4%。美国的贸易政策迫使各国去美元化,中国则通过贸易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这种“此起彼落”的格局意味着中国企业正在迎来更加广阔也更加深化的国际空间。

中国制造正在由生产端的技术创新推动全面升级,并由人民币国际化拓展销售端至更多国际市场,这一趋势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历史想象力。一系列有利的结构性条件将会加速实现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这一过程也将推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全球供应链核心+金融枢纽”的双重角色演进,这将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是全体中国人与中国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

文档于: 2025-05-07 05:00 修改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05-07

评论丨广交会见证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 ...

2025-05-07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线下展于5月5日在广州闭幕,到会境外采购商人数和现场意向出口成交等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在全球贸易遭受美国滥施关税冲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