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财经网

环球财经网

南财观察丨为什么说广交会越来越像一个全球“必需品”?

21财经 6851

南财观察丨为什么说广交会越来越像一个全球“必需品”? ...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海燕 广州报道

首次踏进广交会展馆的那一刻,阿拉伯采购商Abdullah就真切感受到“中国制造”的魅力:小到一根针、大到能跑能跳的人形机器人,合作机会几乎随处可见。

刚刚结束的第137届广交会上,无数像Abdullah这样的采购商,共同创造出了一幅全球经贸新图景。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共吸引来自2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9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创下新高,较第135届广交会同比增长17.3%。其中,新老采购商同比增速均为两位数,并且新采购商到会人数显著超过老采购商。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场意向出口成交254.4亿美元,同比增长3%。

这些数据,无疑都指向了一个清晰的结论:当全球贸易遭遇风雨侵袭之时,广交会的热度却出现了空前高涨。

是什么引得全球采购商逆风而来?答案,自然是商机。

直观来看,本届广交会共展示产品超455万件,其中新产品102万件、绿色低碳产品88万件、智能产品32万件,包括首次设立服务机器人专区。也就是说,像Abdullah的新采购商,只要踏进广交会,便相当于进入了一个“世界工厂”,并且可供选择的产品不仅有的性价比超高,而且有的处在全球产业前沿。

深层次看,这背后是“中国制造”的强大引力。增长的采购商和成交量表明,世界依旧仍对全球化和“中国造”投下“经济选票”。这是一个有关效率和利润的现实考量,采购商们最清楚,很难有其他地方能像中国一样,把一个创意、一个概念、一个样品,快速变成一批稳定可交付的产品。

这既是中国产业的优势,也是强大的经济韧性。并且,基于此,中国产业正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过程之中,从产品出海到以中国为研发中心、在全球布局供应链,中国产品及背后产业正成为全球供需市场变化中愈发不可替代的一环。

广交会,这个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盛会,也更加清晰显现出全球化“必需品”的新身份。依托中国制造的强大供给能力、依托60余年不间断举办所积累的全球经贸网络、依托不断升级优化的全球经贸服务功能,广交会“买全球、卖全球”的含金量正在加速攀升。

从“卖场”到全球“信任节点”

在第137届广交会的电子消费品展区上,一个并不显眼的展位,约莫几平方米,却被采购商围得水泄不通。展位上仅有的两个业务员无暇顾及人头攒动的采购商,其中一位业务员邓建聪干脆把自己的微信二维码打开,让众人扫码。

广东中电富嘉工贸有限公司从2020年开始研制生产智能眼镜。戴上眼镜并连上手机蓝牙,用户就可以听歌和获取实时语音翻译,系统支持100多种语言互译。许多首次参加广交会的采购商对这样高性价比的产品展示出浓烈兴趣,询问能不能先买样品回去。

邓建聪表示,欧美客户对这类产品需求很大,询价络绎不绝。尽管在美国掀起关税战的背景下,这些需求依旧不减。

持续半个多月的广交会,不同产品展位各有各的火爆。例如,首次在广交会设立的服务机器人专区在采购商连连惊叹中“出圈”,46家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展出60个细分领域的500多种机器人,企业日均接待客户超300人次。

超455万件展品,其中新产品102万件、绿色低碳产品88万件、智能产品32万件,对于采购商而言,广交会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展会。不过,如今的广交会不仅仅是“卖场”,更是全球“信任节点”,既为中国企业带上新产品会见老顾客提供机遇,又为他们寻求全球合作机遇搭建桥梁。

魔法原子销售总监田罡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企业带来了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参展,参加广交会并不仅仅是为了“卖产品”,更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寻求合作,让国产机器人“走出去”看外部反馈、找落地场景。参展以来,已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对魔法原子的人形机器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未来将进一步洽谈合作。

多名参展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虽然美国制造了全球关税阴霾,但全球化仍难以逆转,全球企业都在寻找新的合作机会,这反而使得本届广交会异常火爆。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新老采购商踊跃参会,到会人数分别达171,750人、117,188人,分别增长14.6%、21.4%。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仍是广交会最大客源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增长17.4%,占比达64.9%。金砖国家采购商72,417人,增长24.1%。RCEP成员国采购商64,808人,增长6.9%。甚至,欧美采购商51,862人,增长3.4%。

对参展企业来说,广交会正是一个与全世界“做生意”的地方。上海美瑞实业有限公司园林部经理王政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未来将对非美国市场加大开发力度,尤其是针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这些新市场需要中国产品,中国企业也更愿意深入开拓合作。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认为,新形势下,中国企业需要在增量市场上下更大功夫,而不是只盯着存量市场。中国外贸企业可以做差异化竞争,做到“人无我有”,拓展新的空间,避免直接竞争,扩大市场的增量。

本届广交会还透露出另一个变化:中国不仅在“卖”,也在加速“买”。据悉,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736家企业参与进口展,其中“一带一路”国家企业占比67%。这意味着,中国不再只是全球的“工厂”,也越来越成为“市场”和“引擎”。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

中国产业链在全球“再定位”

如果说展馆内的火爆洽谈场景是写实切面,那么在其背后,是“中国制造”的全球地位正迎来新一轮价值重塑。

从数量上看,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仍处于历史高位。2024年,我国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达到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连续8年保持增长,占全球出口的比重约为14.2%。从结构上看,中国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结构,正在向技术密集型、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加速转型。

在广东中山,有一家名为力科电器的企业,自2003年成立以来专注于燃气热水器和燃气锅炉的生产。起初,它与许多制造企业一样,以初级产品切入全球市场,随后,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战略转型,企业逐渐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并通过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欧美市场是力科的主力市场,然而问题横亘眼前,如何与欧洲成熟品牌竞争?整合供应链是其突围全球化的答案之一,据力科总经理陈明君介绍,过去企业将欧洲高端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引入中国生产,再返销到海外市场。“欧洲技术+中国制造”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还保持了价格竞争力。在本届广交会上,力科就带来了符合欧洲标准的新一代高端燃气壁挂炉和热水器产品。

由初级产品向整合供应链转型再到研发自主产品和打造自主品牌,是中国企业的出海“黄金路径”。

浙江星威办公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是以研发为特色的家居制造企业,企业总经理叶根林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企业做的皆为原创产品,在意大利投资公司,以研发家居产品为重点,持续开拓全球市场,“从行业角度看,我们要开拓市场,就要不断迭代创新,包括产品设计、原料工艺等等,与同行拉开差距”。

广东中电富嘉的高性价比智能眼镜、力科电器的节能燃气壁挂炉、浙江星威的精美原创家具……从整合海外技术到打造自主品牌,从加工制造到投建海外研发中心,中国企业如今不是在“等单子”,而是在“创市场”。

中国的制造实力毋庸置疑,2024年联合国《工业化的未来》报告显示,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已占全球总量的35%。尽管美国在2017年就曾对华挑起贸易战,然而中美难以“脱钩”,2024年,中美贸易额达6882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18%。

正如多位广交会参展企业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4月以来,美国客户与他们共同等待政策变化,也共同寻找产品渠道。作为已在国外建厂的企业,广东威力电器有限公司正在把对美的产线转移到泰国工厂,并不断布局新的产线。

不过,正如威力CEO刘亮所言,尽管他们考虑在美国设厂,但即使抛开人力成本等考虑,当地供应链成熟度和便捷度远不如珠三角。即使是在他们的泰国工厂,许多零部件也仍需从中国运输,形成“中国研发+国外生产”模式。

从广交会上也能看到,即便逆全球化噪音不时响起,但采购商仍然坚定自己合作选项:本届广交会共吸引头部跨国企业376家参会,创历史新高,反映真实市场选择。此外,新兴市场带动新的增长逻辑: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不再只是“可选项”,而是“主力军”。

“广交会是彰显中国外贸的窗口,标志着中国的信心。尤其现在这个时候,广交会让世界看到中国有什么能拿得出手,让世界的投资者看到机遇。”白明说。

不难发现,在全球供应链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从广交会的火爆场景可以看到:中国仍然是全球贸易的稳定器。从产品交付到资源整合,从性价比到信任关系,“中国制造”和中国产业链的价值正被重新评估——其不再只是世界的“选择”,而是越来越像一个“刚需”。

文档于: 2025-05-07 19:49 修改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05-07

南财观察丨为什么说广交会越来越像一个全球“必需品”? ...

2025-05-07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海燕 广州报道首次踏进广交会展馆的那一刻,阿拉伯采购商Abdullah就真切感受到“中国制造”的魅力:小到一根针、大到能跑能跳的人形机器人,合作机会几乎随处可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