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德国商会欧阳利文:德国政府应更新对中国的认知,中德经贸关系仍有巨大潜力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实习记者范书晴 北京报道
“中国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制造商在质量和技术创新上进步显著。我们在机械、可再生技术等领域也看到了类似趋势。这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市场,有时快到我们在德国甚至欧洲的合作伙伴难以完全察觉或理解。”5月7日,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欧阳利文(Oliver Oehms)在北京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说道。
当天,中国德国商会在北京发布最新一期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美国政府掀起的新一轮关税战给在华德国企业带来了诸多障碍。尽管如此,半数受访企业仍计划扩大在华投资,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选择加快本地化进程,以此作为应对持续贸易紧张局势的战略性举措。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6日下午,德国联邦议院进行了总理选举第二轮投票。德国联盟党总理候选人弗里德里希·默茨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325票,超过所需的316票,当选新任德国总理。
欧阳利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德国各级政府对于中国最新发展的认知有所落后,部分原因是双方的交流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所中断。“我不得不承认,由于过去几年双方的交流不够充分,在德国,有些关于中国的认知已经过时了。”
他以汽车产业为例解释道,很多中国OEM公司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实力,过去几年,它们的科技能力取得了飞速发展。为了让德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有所更新,期待新一届德国政府尽快派出高级别代表团来华访问。“这将有机会为双方经济关系开辟新的篇章。”他还表示,希望德国新政府能够把中国当作合作伙伴。
欧阳利文表示,德国商会自始至终反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欢迎欧中就设定中国产电动汽车最低价格进行谈判,并赞赏双方为化解争端所做的努力。同时,他强调,当在贸易问题上出现分歧时,双方应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以坦率务实地解决问题。
谈及美国对欧盟加征的关税,他表示,这无法在短时间内促使德国企业对美投资激增。一方面,很多大型德国企业早已在美国布局,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往往缺乏对外投资的资金或人力。因此,他呼吁美欧在90天关税暂停期后尽快找到解决方案,以避免各方陷入双输的局面。
期待妥善解决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
《21世纪》:据“玉渊谭天”4月13日消息,中欧双方团队已就电动车谈判开始接触。你对这一进展有何评价?
欧阳利文:双方均表现出认真寻求解决这一不幸状况的意愿,这对德国工业而言是个好消息。我们德国商会从一开始就明确反对引入关税,并对此立场表达得非常清晰。我们深知,这不仅损害了双边关系,也伤害了在华经营的德国汽车企业的巨大利益。因此,我们欢迎并赞赏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任何措施,并乐于为此尽我们所能。
《21世纪》: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当中欧之间出现贸易摩擦时,你期待双方能够以怎样的态度解决?
欧阳利文:保持沟通非常重要,尽管贸易关系有时因专业术语显得技术性强,常常只有贸易专家和律师能完全理解。但人际关系同样关键。因此,面对面地坐下来,坦诚讨论这些敏感话题十分必要。
《21世纪》: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4月9日,美国宣布对不采取报复性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关税暂停。1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同意将原定于4月15日针对美国关税的反制措施暂停90天。你如何评估美欧之间爆发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
欧阳利文:关于90天后的事态发展,我们只能进行推测。我认为,这对所有相关方而言可能都是一个不利的局面。这不仅推高了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也让作为全球供应链一部分的许多中小型公司陷入困境。因此,尽早找到解决方案对各方均有益,包括许多在欧洲或美国市场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
《21世纪》:考虑到关税影响,德国企业是会增加在美国投资,还是加快多元化布局?
欧阳利文:我不是最适合讨论德国对美投资的人选,但我在这一行业工作了二十多年,我的观察是,德国在美国的投资存量已经在过去取得了显著增长。例如,德国汽车企业在美国大力投入人才培养。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让德国企业对美投资快速增加呢?虽然我不是德美商业关系专家,但我认为,德国在美国的投资很可能已达到一定平台期,要再上一个台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尤其考虑到许多大型德国企业已在美国或中国积极布局,而众多中小型企业,尽管备受关注,往往还是缺乏在全球多个市场投资的资金或人力。因此,我认为保持现实的态度才是明智的。
德企应更新对中国市场的认知
《21世纪》:让我们转回中国市场。根据你们最近的调查,德国企业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的经营状况如何?它们准备维持、扩大还是减少在中国的业务?
欧阳利文:我们观察到,在华德国企业并无撤离意向。德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忠诚和承诺是存在的,我们去年年底的商业信心调查以及刚刚发布的快速调查都证明了这一点。这些调查也显示出德国企业继续投资中国市场的计划。这是对双边商业关系坚定承诺的明确信号。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德国企业来中国寻找投资和商业机会。如前所述,真正有帮助的是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全球贸易和投资的环境。当前,美国掀起新一轮关税战并招致全球伙伴采取相应反制措施,这无助于构建更有利的投资环境。
《21世纪》:考虑到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你是否认为中国仍然是德国企业眼中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目的地?
欧阳利文:工资只是任何特定情况下运营成本的一个要素。我们还需要考虑生产力的提升、投资的回报、股权的投资以及技术进步。在中国各地,德国企业的投入取得了相应的回报。德国公司很欣赏当地劳动力市场提供的人才。因此,不应只关注工资发展。整体情况才是真正重要的。
《21世纪》:刚刚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面临关税挑战,但一半的受访德国企业仍在努力扩大对华投资。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欧阳利文:我们在去年12月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报告中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发现德企增加在华投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中国市场竞争激烈,这推动德国企业出于成本考虑,进一步深化在华价值链。其次,考虑到未来可能的供应链中断,由于关税或物流等各种原因,如在疫情期间看到的那样,德国企业倾向于“在中国为中国”运营,并尽量减少对美国或欧洲关键供应链的依赖。最后,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不仅规模庞大且增长潜力仍在,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亮眼。因此,基于我们对全球市场的研究,我们建议德国企业不仅要认真对待中国市场,而且要继续在这里投资。
《21世纪》:如果拉长时间维度到过去40年,你认为中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怎样的成长?中国企业的崛起对德国在华企业意味着什么?
欧阳利文:中国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制造商在质量和技术创新上进步显著。我们在机械、可再生技术等领域也看到了类似趋势。这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市场,有时快到我们在德国甚至欧洲的合作伙伴难以完全察觉或理解。因此,作为商会,我们的职责之一就是向德国的企业和机构传递并解读这些趋势。
《21世纪》:如今,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你会给德国企业哪些建议?
欧阳利文:我们会建议德企多多关注中国市场,不仅如此,中国值得它们深入观察和了解。遗憾的是,疫情让许多联系中断,商务旅行停摆,贸易展取消,来自中国的访客数量锐减,参加德国贸易展的人数也明显减少。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我们正在努力说服德国的合作伙伴,让它们看到现在是重新认识中国的好时机,因为近几年中国发展非常迅速。
望德国新一届政府尽快派团来华访问
《21世纪》:你预计德国新一届政府在对华经贸关系问题上的核心立场会是怎样的?
欧阳利文:显然,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德国新一届政府才刚刚组建。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只有联合执政协议中的内容——这是一份公开文件。确实,该协议释放出强烈的跨大西洋合作信号。但我认为,应该给予新一届内阁一个机会。这届政府中有相当数量的新任部长,包括不少新面孔。我们应当给他们一个机会,看看他们对双边经贸关系的看法。毫无疑问,作为商会,我们有责任与这些新部长和政府高级代表展开对话,共同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更多地把它看作是机会大于威胁。据我们所知,中方的合作伙伴也愿意推动双边关系取得进展。
《21世纪》:那你对新一届德国政府有何建议?
欧阳利文:我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建议:亲自来一趟中国,到北京、上海、广州看看,了解一下新时代的中国是怎样的。要积极交流,不仅要与在华的德国企业互动,也要接触那些发展迅速、极具吸引力的中国科技企业。
《21世纪》:简而言之,你觉得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能否进一步扩大?
欧阳利文:是的,这是可能的。我在谈及贸易数据时通常会比较谨慎,特别是在商品贸易方面。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服务贸易。其次,我们还需要看到整个动态,分析投资流动,如德国企业在华投资情况,反之亦然。如果你问我,在中德经济关系中,哪方面潜力最大?那无疑是中国的潜力,中国对德国的投资有望进一步增长。
文档于: 2025-05-08 19:56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专访中国德国商会欧阳利文:德国政府应更新对中国的认知,中德经贸关系仍有巨大潜力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实习记者范书晴 北京报道“中国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制造商在质量和技术创新上进步显著。我们在机械、可再生技术等领域也看到了类似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