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财经网

环球财经网

人才科技产业并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辛夷 5704

人才科技产业并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中国新兴人工智能企业的标杆,DeepSeek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离不开杭州市政府的多维度支持。一方面,通过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设立“西湖明珠工程”人工智能赛道,促进人才持续培养和引进;另一方面,通过出台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专项政策和推行梯度研发投入激励,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同时,通过推进吉利汽车产线优化和开展萧山数字水稻种植项目,带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和农业数字化升级。基于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可着力在人才、科技和产业三方面下功夫。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科技创新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又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产业升级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

重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重视高精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一是要大力培养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一方面,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重点产业需求,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学科建设,培养高精尖人才。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结合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重点产业需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二是要积极引进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一方面,深入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动态,识别关键技术需求,明确重点产业的人才缺口,通过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重点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人才。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才的工作环境,围绕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关键领域,建立健全全方位支持体系,构建集住房补贴、一站式服务、子女就学和医疗保障等于一体的高层次国际人才综合服务体系。

三是要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高效使用高素质创新人才。一方面,进一步健全人才配置机制,推动高精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向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集聚,打造由高精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组成的跨学科创新团队,促进各类人才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等环节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完善分类激励机制,对高精尖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和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更大自主权,对高技能人才在职业发展通道、技能等级认定和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充分激发各类人才投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强科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内在动力

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协同创新体系。一方面,构建多层次的创新主体联动机制,通过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深度融合,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围绕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的特点和需求,发展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支持。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发展的资金保障。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引导各级政府科技基金向具有突破性潜力的原创项目倾斜,最大化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活力,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等多种政策手段,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该领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支持体系,不断壮大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的“资金池”。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与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一方面,突破传统评价思维桎梏,建立全方位、多维度和动态化的评价体系,既重视创新成果的量化指标,更要关注团队协同、跨界融合和风险担当等过程性指标的考量,真正实现从“重结果轻过程”向“过程结果并重”的转变。另一方面,把突破性创新作为评价的核心要素,关注理论突破带来的新视野,方法创新引入的新路径以及应用转化形成的新动能,切实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

抓产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方向引领

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发展提出了全方位的转型升级要求,迫切需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多管齐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一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首先,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通过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其次,加快绿色化转型,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工艺革新,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循环和生态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最后,着力推进高端化发展,通过技术攻关和创新突破,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首先,优化新兴产业资源配置,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领域,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和核心工艺等配套环节同步提升,构建新兴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其次,加快新兴产业市场拓展,通过政府采购示范应用、重大工程项目带动和“首台套”支持政策,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市场。最后,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是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首先,加快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脑机接口、量子计算和深空探测等未来科技前沿领域,布局未来技术创新中心、前沿科学中心和未来产业实验室,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创新高地。其次,培育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在智慧城市、智能医疗和未来社区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集成创新,推动示范项目建设和增值服务开发,加快未来产业技术转化应用。最后,推进未来产业先行示范,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开展政策先行先试,推动未来产业与现有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贾建锋系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邱迅杰系东北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姚凯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档于: 2025-04-23 21:07 修改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04-23

人才科技产业并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04-23

作为中国新兴人工智能企业的标杆,DeepSeek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离不开杭州市政府的多维度支持。一方面,通过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设立“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