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财经网

环球财经网

新传记还原诗人穆旦抗战经历,死亡行军成为创作精神底色

盛媛 5867

新传记还原诗人穆旦抗战经历,死亡行军成为创作精神底色...

穆旦一生仅创作了不到160首诗歌,却被视为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他的翻译事业影响了后来众多的文艺读者,他译出的普希金、雪莱、拜伦、奥登、丘特切夫等大诗人的诗句广为传诵。

最新出版的《幻想底尽头:穆旦传》,评述了诗人穆旦,同时也是翻译家查良铮一生的生活、创作和思想世界。专注研究穆旦20多年的中南大学教授易彬,依据新发现的材料,重叙了穆旦一生经历的关键事件。

书中提到,二战时期,时任西南联大教师的穆旦离开校园参加中国远征军,以随军翻译的身份入缅作战,经历了“野人山”的九死一生。抗战胜利后,他一度颠沛流离,换了多份工作,当过公司职员,做过联合国下属机构的工作人员,还曾在东北办过报纸。这段时间的磨砺,构成了穆旦精神底色的重要部分。

生还后的升华

穆旦本名查良铮,1918年4月5日生于天津,1935年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因战争形势影响,他与清华师生一起经历了长途迁徙。据他同行的伙伴记录,他曾在参加旅行团之前买了一本英文小字典,一路边读边背,背熟后就撕掉书页,到达昆明时已完全撕光。

1940年7月,穆旦毕业,被聘为西南联大外国语文系助教。1942年3月初,他作出了从军的决定。易彬在新书分享会上说,在这一时期的穆旦,一方面在教学与文艺生活中接触了现代主义诗歌及其理论,发展了自己的艺术;另一方面,他的从军决定,也为他带来了非常切身的体验,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1941年底,随着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于1942年初相继占领中国香港、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并兵分三路入侵缅甸,对中国抗战大后方构成威胁。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成立,为了与英美军队联合作战的需要,国民政府向战时大学征调译员。

“当时学生从军的人数很多,到昆明可以看到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里有一座纪念碑,碑后文字记录了800多名学生从军。但是学生与教职员从军数量的差距极大,据记载只有助教2人、职员13人。穆旦就是为数极少的当时选择从军的老师之一。”易彬说,穆旦从军的动机很难断定,“从后来的交代来看,他觉得联大的生活太安逸,要写诗必须多体验生活”。

新传记还原诗人穆旦抗战经历,死亡行军成为创作精神底色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2月版

文档于: 2025-04-25 11:20 修改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5-04-25

新传记还原诗人穆旦抗战经历,死亡行军成为创作精神底色...

2025-04-25

穆旦一生仅创作了不到160首诗歌,却被视为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他的翻译事业影响了后来众多的文艺读者,他译出的普希金、雪莱、拜伦、奥登、丘特切夫等大诗人的诗句广为传诵。最新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