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丨多维度发力,央行“十箭齐发”支持实体经济 ...
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央行公布了一揽子宽货币措施。包括总量端数量工具如降准0.5个百分点等;总量端价格工具如逆回购利率降息10BP,公积金贷款利率降息25BP;结构性工具如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再贷款扩容,创设5000亿元服务消费、养老再贷款等。
如何看待三大类10项举措的影响?
总量端数量工具层面:第一,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端流动性,对冲政府债供给压力,优化资金结构。央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约释放流动性1万亿元,降准后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从6.6%降至6.2%。发布会后央行在官网发布公告,降准资金将于本月15日的缴准日落地。从流动性诉求来看,虽然4月流动性相对宽松,但5月政府债供给压力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商业银行注资特别国债均有落地,或贡献一定流动性缺口,央行选择在5月降准,一方面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配合财政端发力。从央行操作模式来看,3月买断式逆回购净回笼5000亿元,而MLF净投放5000亿元,长端流动性近似等额续作,而5月央行降准释放1万亿元的长期流动性,也是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结构性的改善。
第二,汽车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率降至0%,大力支持汽车服务消费。数量端工具除去总量降准,央行公告中还提及“下调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换言之其存款准备金将降至0%。将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设定为0将实质性地取消其信贷投放限制,大幅增加对于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预计未来汽车金融行业资产规模或迎来较大扩张。
总量端价格工具层面:首先,兼顾内部需求和外部条件,逆回购利率降息10BP。本次发布会宣布7天逆回购利率将会降息10BP,预计将带动LPR报价同步下调相同幅度。会后央行官网发布公告称“从2025年5月8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50%调整为1.40%”。从政策环境来看,4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离岸人民币汇率已下行至7.2附近,汇率对价格端工具制约缓解;从政策诉求来看,2025年以来地产销售数据改善有限,信贷需求承压,而商业银行息差压力下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让利空间有限。本次逆回购利率降息预计将带动LPR报价同步下调,而基于利率自律机制,后续存款利率也将存在下行空间,预计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负债成本。
其次,结构性工具利率普降,压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推动经济转型。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提及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利率进行调降,而会后央行官网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5月7日起,下调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2%、1.4%和1.5%,抵押补充贷款利率为2.0%,专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为1.5%”。这一轮结构性工具降息主要针对各类长期和阶段性再贷款工具,以及PSL这类工具。此前再贷款、再贴现工具曾在2024年1月降息25BP。考虑到当下结构性工具余额仍在5.9万亿元,预计这一轮结构性工具降息将有效压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引导其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让利。
第三,公积金贷款利率降息,配合总量价格工具支持地产需求回暖。2025年以来地产销售数据显示商品房需求处于低位,而信贷增长修复也较为缓慢。2024年5月公积金贷款利率降息以来,针对宽地产的降成本工具使用相对有限,而本次央行对逆回购降息料将引导1年期、5年期LPR报价分别下行10BP,未来房贷等贷款利率将随之走低,叠加公积金贷款利率降息,居民端购房需求可能存在被提振的空间。
结构性工具层面:第一,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再贷款扩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最初在2024年4月设立,额度为5000亿元,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五篇大文章”中优先级最高。本次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扩容至8000亿,通过“量增+价降”组合拳强化对硬科技领域的定向支持,预计将有效缓解科技企业研发投入长周期与短期流动性约束的矛盾,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第二,创设5000亿服务消费、养老再贷款,强化两大领域金融支持。此前央行曾创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而本次创设的服务消费、养老再贷款增加了对消费服务等民生领域的关注。通过定向注入低成本资金,重点支持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及养老产业,一方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励金融机构扩大对普惠性消费场景和养老服务体系的信贷投放,短期内提振消费信心、缓解养老设施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协同引导资源向民生短板领域倾斜,长期可激活银发经济消费潜力,优化服务供给结构,推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
第三,支农支小再贷款扩容3000亿元,央行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仍大。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新增3000亿元,延续了央行对普惠金融领域的长期支持导向。通过“量增+价降”组合,进一步降低涉农、小微及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其抵押品不足、信用体系薄弱等融资约束。政策优化管理方式,提升资金分配灵活性,强化地方法人银行服务本地经济的能力。同时,“先贷后借”机制确保资金精准直达实体经济,避免空转套利。
第四,优化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关注后续政策持续创新空间。去年央行创设SFISF和股票增持回购再贷款两项政策工具,旨在托底资本市场,提供流动性和稳定信心。结合本次发布会表述以及会后央行官网公告,央行宣布“即日起将两项工具总额度8000亿元合并使用,更好满足不同类型机构需求,支持资本市场增强内在稳定性”。回顾两项工具去年10月以来的操作和改革,通过扩大操作规模、延长工具期限及放宽准入条件,两项工具进一步强化了资本市场流动性支持机制。SFISF通过“以券换券”提升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引导资金定向用于股票做市与投资,缓解市场流动性分层问题;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则通过低成本资金降低上市公司回购成本,推动优质企业主动维护股价,形成“政策托底—市场信心修复—估值回升”的正向循环。预计后续央行将基于两项工具成效,适时改进和创新工具。
第五,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未来央行对债市“科创版”支持或持续加力。参考会后央行官网公告,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是支持完善科技创新债券的配套机制之一,通过央行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科技创新债券,并联合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共同分担违约风险,形成“政策兜底+市场增信”的双层风险缓释机制。参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公告〔2025〕第8号》的具体表述,此举不仅疏通了股权投资与债券融资的联动通道,还通过风险分担强化市场信心,推动债券市场“科技板”形成“政策引导—风险分散—资本沉淀”的正向循环,未来或进一步拓展至高收益债市场建设,完善科技金融生态。
文档于: 2025-05-07 20:54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南财快评丨多维度发力,央行“十箭齐发”支持实体经济 ...
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央行公布了一揽子宽货币措施。包括总量端数量工具如降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