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贸试验区十年探路:制度创新“头雁”优势明显,加速步入产业创新阶段 ...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海燕、彭敏静 广州、珠海报道
今年是广东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十周年。尤其在国际贸易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粤港澳大湾区应对复杂国际贸易形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涵盖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广东自贸试验区在十年来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772项,在全省复制推广237项,在全国集中推广43项,占全国四分之一。发布制度创新案例356个,列入全国最佳实践案例8个,占全国近十分之一。
4月21日,《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印发,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此前,商务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加强对自贸试验区的分类指导,扩大对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试验区的改革任务授权,赋予其新的改革试点任务。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围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创新。
“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已经从早期的制度创新阶段逐步转向产业创新阶段,当前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可以更好地吸引创新要素,促进产业升级。”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新国际贸易形势下,广东自贸试验区应充分发挥其在制度优势、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等方面的独特条件,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深度参与全球分工。特别是在技术创新领域,要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区域联动”重构全球供应链
2025年,国际外贸形势复杂多变,全球供应链正在面临新一轮重构。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对此,自贸试验区的“解法”是以制度创新加速要素集聚从而催生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广东省商务厅数据,十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速超2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3万亿元,年均超过1300亿元。
这也是商务部提出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创新的背景。实际上,十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通过市场准入的放宽与产业政策的精准叠加,催生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当前,南沙、前海蛇口、横琴三个片区开展差异化探索,以制度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例如,南沙片区形成以重型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为支柱的工业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70%。如今,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海洋科技、人工智能等赛道,已培育出小马智行、云从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
前海蛇口片区高标准推进大宗商品、融资租赁、财税服务、科技服务等18个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在建设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
而横琴片区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载体,加快推动“四新”特色产业,即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做大做强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融合发展文旅会展商贸业、稳步发展现代金融业。
不难发现,南沙、前海、横琴这种以制度创新催生出的“链式集聚”,不仅通过吸引高端要素集聚降低供应链成本,并且依托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生态,加速关键技术迭代突破。
如今,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持续升级,面临新的国际经贸形势,广东自贸试验区如何吸引更多的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推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进而提升大湾区整体的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毛艳华提到,当前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已经实现了从制度创新到产业创新的重要转型。
“过去十年,我们重点推进了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营商环境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等制度框架建设,使自贸试验区成为制度创新高地。如今,我们要将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动力,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标杆,更好地推动创新产业发展,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毛艳华说。
在毛艳华看来,广东自贸试验区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吸引更多如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高端要素集聚,将制度创新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广东自贸试验区应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形成更多政策红利,加强三地要素流动。
高水平对外开放“黄金三角”
根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数据,2024年,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7493.9亿元,增长25.6%,占广东外贸总值的8.2%,拉动广东外贸增长1.8个百分点。
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为企业深度参与全球分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挂牌成立十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持续推动海关监管模式创新,以南沙港、蛇口港为枢纽港,扩大实施“组合港”“一港通”改革,为企业节省物流相关成本超2亿元。率先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成为全国模板。南沙、前海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分拨集拼进出口额突破2000亿元。
今年一季度,南沙自贸试验区进出口超6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6%,高标准国际贸易枢纽区功能不断增强。此外,南沙片区跨境电商年进出口额从2014年的0.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60亿元,“跨境电商业务进出口值”稳居全国综合保税区第一。
这些成绩背后是监管模式不断创新。据悉,广州海关创新推出的“一港通”项目,以广州南沙港为枢纽港,内河码头和铁路陆港为支线港,推动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货物平均堆存期由原来的7天缩短至2天以内。
此外,广州海关在南沙片区强化制度系统集成支持跨境电商枢纽基地建设,推出覆盖申报、身份验核、税费支付、出口退货等跨境电商全流程的改革“组合拳”,在全国率先打造“特殊区域跨境电商出口集拼新模式”。
从金融开放创新来看,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十年来,率先落地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政策,设立首家港资公募基金公司、港资“双牌照”银行、全外资期货公司。
南沙片区已经建立新型离岸贸易“白名单”制度,打造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2024全年实现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收支规模28.5亿美元。毛艳华提及,在当前国际贸易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更需大力培育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帮助企业降低贸易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
前海蛇口片区建设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金融支持前海30条”加快落地,形成“境外不落地购汇”等14项全国“首创”经验做法,还形成跨境人民币贷款等“六个跨境”金融创新品牌。
横琴片区稳步发展现代金融业,成功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落地对澳门融资租赁公司资产跨境转让业务。横琴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累计办理资金汇划超1100亿元。
《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提到,支持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提升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水平等内容。
毛艳华表示,中国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高地,承担着双向开放的重要功能。一方面,需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压力测试;另一方面,也要推动中国优势领域的规则和标准走向全球。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高铁技术标准、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多式联运等领域,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创新成果,未来应该推动这些中国规则“国际化”,使其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促进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经贸规则形成。
“具体到广东自贸试验区,既要继续对接CPTPP、RCE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完善制度体系,还要发挥自身制度创新头雁优势,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促进包容性产业发展,为全球经贸治理贡献广东智慧和广东方案。”毛艳华说。
文档于: 2025-04-22 08:30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广东自贸试验区十年探路:制度创新“头雁”优势明显,加速步入产业创新阶段 ...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海燕、彭敏静 广州、珠海报道今年是广东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十周年。尤其在国际贸易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粤港澳大湾区应对...